公元200年六月初,随着梅雨季节逐渐逝去,庐江也终于迎来了夏季。

皖县城外,大量的百姓正在城外搭建着简易的房屋。

这些人,便是陈策、雷绪等人带来老弱,经过裁军之后,有数以万计的青壮回归了家庭之中。

同时,也因为刘备的名声吸引,不断地有流民正在朝着皖县、寿春一线的核心区域汇集而来。

他们不需要什么特殊安排,需要的只是一片生存空间。

而刘备军就能给他们这种安全感。

在纪晟的建议下,军营之中每天清晨开启了操练。

经过裁军重组后,庐江大军已经正式确立为二十四个营,每营一千五百余人,三营驻扎一处,总数三万八千余人。

每日清晨,便有城外护卫营在城外绕城跑步。

不说别的,光是看着那些军队晨跑,百姓们便有无限的安全感。

一时间生活有了盼头,百姓的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。

行在难民营的路上,刘备看着那些面有菜色的百姓,便是一脸感慨道:

“黄巾之乱至今,已过去十五年有余。”

“遥想当初未乱之时,我大汉子民过得虽苦,却不至于如此艰难。”

“如今吾等不过是收纳了流民,便让百姓如此,可见百姓这些年过得是什么日子啊!”

老刘年轻的时候,是个喜欢华服玩乐的精神少年。

但随着官职越大,能力越大,他身

上背负的责任感也就越大。

一想到这些难民都是大汉子民,他就感觉心里难受。

王图霸业固然重要,百姓安居乐业,才是他心中所愿。

此时纪晟、刘晔、简雍自然跟在老刘的身边。

不过此时他们身后多了几个官吏,李术原本的军师王汲也在其列。

倒不是老刘喜欢用这些人,而是因为管理十几万人的吃喝拉撒,必须要要用到的一定的中下级官员。

所以他们这段时间做的,就是不断提拔能识文断字的人,来授予一定的职务。

经过了半个月的时间,总算初步解了没有人才的燃眉之急。

这一次,刘备就是带着众人来到城外视察难民的安置工作。

好在创业初期,那些由寒门子弟、识文断字之人经受了苦难,一心安民,并无他心,一圈视察下来,工作做的还不错。

听着刘备的感慨,刘晔深以为然道:

“明公所言甚是啊!”

“黄巾之乱以后,尤其豫州淮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。”

“原本此地就是天下人流密集之所,黄巾之后,各处都是贼乱,百姓流离失所,苦不堪言啊!”

“晔作为淮南人,每每看见如此,心中焦急,却也无可奈何。”

“只望有一明君前来,以解百姓之苦。”

“幸得明公前来,如今百姓汇聚,可见明公之得人望啊!”

他这话倒是没有什么虚假。

因为豫

州和淮南,在东汉之时,人口是真的多。

光是汝南一郡,人口就超过两百万,占据东汉总人口的二十八分之一。

可惜经过年年战乱之后,人口大量南迁。

导致原本没多少人的江东,倒是凭空多了上百万人。

不过那些百姓去江东,大部分都被江东士族收拢,成了士族隐户。

不然的话,就凭吴中四姓的段位,根本就比不上真正的中原大世家,怎么可能后世那么兴旺?

最根本的原因,就是吃了人口红利。

而刘备的到来,恰好就给那些无力为生的流民以希望,不需要背井离乡的南下。

面对刘晔这等赞扬,老刘脸上没有多少喜意,而是越发哀愁道:

“吾倒是想多收纳些流民,可如今已经到了六月份,栽种是来不及的。”

“现在来得越多,咱们要怎么去养啊!”

他看向了简雍道:

“宪和,这段时间收支如何啊?”

简雍听此,顿时摇头苦笑道:

“收支甚为紧张啊!”

“从五月份开始,我军九江郡、庐江郡已经收拢难民超过十八万。”

“加上咱们军原本要安置的百姓足足有二十余万。”

“而且百姓还在源源不断前来汇聚。”

“简单估算一下,咱们即使收一波春粮混着野菜,节俭一些,空缺粮食也在六十万石以上。”

“可如今我军四处缴纳贼兵,钱财倒是剿得几千

金,粮食却只有不到五万石。”

“这样下去,等到明年四五月份就得闹饥荒了!”

“这,唉...始终是我军能力不够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