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城里开会,陆母陪着,陆巧秀被陆母安排到郑家去。

何锦很喜欢陆巧秀,还喊了自己的儿子闺女过来陪她玩。

郑家的两个娃娃年纪不大,儿子才十岁,闺女才八岁。

被郑呈还有何锦教得很好。

如今两个孩子也在镇子的小学读书,也是认识江小秋跟陆巧秀的。

把陆巧秀安置好,陆母就骑着自行车,带江小秋去学校跟郑老师集合。

谢老师也在,看见陆母,两个男老师还愣了一下。

江小秋笑着解释道:“我不会骑车,我妈以前也读过书,认识字,不会干扰会议现场的。”

郑老师:“没事,咱们赶紧出发吧,不然要来不及了。”

郑老师说着,领先上了自行车,谢老师也紧跟其后。

陆母也载着江小秋跟上。

几个人骑车到了城里,在郑老师的带领下,到了湘市的教育局。

看着巨大的入口跟一眼望不到里面的路,江小秋忍不住心中啧啧:这多花多少钱啊?可以建多少所学校啊!就这样的地方是教育局?那不掏点钱出来,都说不过去了是吧?

郑老师停下来,跟门口的人打了个声招呼,说明了身份跟来意,门口的人就让他们进去。

水泥地面平平整整,车轮滚在上面都像在穿着旱冰鞋滑过一样。

嗖嗖快!

陆母微微捏了手刹,不敢放手。

等到了开会的大礼堂,陆母跟着郑老师把车锁好,这才陪着小秋往里面走。

婆媳俩都没有乱看,这让郑老师很满意。

当年第一次带谢老师来开会的时候,谢老师那不值钱的样子,可让郑老师尴尬得很,一个老师什么样子,代表着那个学校的素质水平。

素质水平高了,在教育局也能够有个好印象。

当老师的都畏畏缩缩不成器,能够教出什么好学生来?

郑老师虽然热爱教学,却也不是那种迂腐的人。

只要能够达到最终目的——好好的教导学生,一些旁人觉得哗众取宠,拍马屁等行为,他也做得出来。

其实郑老师在教育局也算是挂的上号的,要不是他觉得望城坡镇小学的那群学生需要他,他早就顺着教育局的安排,去更好、更优秀的学校任教了。

看江小秋今天这样的反应,郑老师的腰杆子都挺直了一些。

今天的申请函一定没问题!

开会的内容很枯燥,左右说来说去,就是那么一些事情,培育好学生,给社会输入人才!

现在没高考,各镇小、村小毕业的学生就往中专里送!

中专毕业的学生就往各个厂子里输入——

会议内容就是这些,江小秋却听得很认真。

教育人才输出方向,代表着目前大局势。

如今工厂是经济的主力军,中专出来的人才是各大厂子抢着要的存在。

像宁沐宇单位的那个中专第一名毕业,从工厂选拔到单位的,也算是质的飞跃了。

不过——

江小秋摩挲着下巴,觉得自己可以从现在开始,多观察观察,看看哪些好苗子,以后能够跟她一起,为华夏创造更多的利益!